那时,王思聪敢放话赌,或是看穿了共享充电宝的尴尬之处:100%的电量不需要共享充电宝,而0%的电量又如何扫码使用?所以它得在用户手机电量1%-99%之间寻找到支撑自己存在的需求。
细究下来,手机充电是充电行业中的一个需求,手机用充电宝充电是手机充电中的一种需求,用共享充电宝充电是其中更小的一个需求。这样一个没有清晰需求边界的项目能成吗?
但共享充电宝烧钱赌的是,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勤快的。在人的惰性和续航焦虑之间,共享充电宝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当人的手机续航焦虑放大时,对的价格敏感度会下降。共享充电宝敢涨价赌的就是:既然消费需求低频且刚性,用户们又不得不接受价格,那就不如干脆涨点价,这样反而能赚到更多。
从最初的免费一步步涨到 0.5 元 / 小时,再到 1.5 元 / 小时,3 元 / 小时……央视调查过,放置在人流密集的商场、景区的共享充电宝,借用高峰期收费甚至达到“充电 2 小时,收费 30 块”的程度。
共享充电宝真能赚到钱吗?是的。能挣,而且挺多。
一位共享充电宝品牌拓展经理告诉毛豆实验室,共享充电宝现在能成,主要成在成本控制上面。
艾瑞咨询《2020 共享充电宝研究报告》中也提到,在直营模式下,共享充电宝毛利率至少能达到 24.85%。而各项成本中,设备成本仅为 15.4%,商户成本占据最大头,将近 48%。
一般来说,硬件成本只有几十元,充电宝柜的成本仅几百元,按如今的租金价格,几个月成本就收回来了。
维护成本共享充电宝跟共享单车比,近似没有维护成本,一是本身很难损坏,二是运输调度的成本也极低,一个快递骑手都能带几十台去完成多个定点补充任务。
按一个充电宝成本80元,单日运营、折旧等成本占比收益50%计算,一个12口的充电柜月收入可达到1000元,在用户流量较大的商圈,一台共享充电柜2个月就能回本;即使在人流量稍弱一些地段,单个充电柜的回本周期也仅需3个多月。有的共享充电宝放在大型商场里,3天左右即可回本,后期几乎都是纯收益。
如果其他条件不变,把共享充电宝每小时价格从1.5元涨到2元,就可以让净利润出现千万元级别的增长。最重要的是,这还没算共享充电宝附加的广告业务等收入。
但让共享充电宝获得更大利润的,是一个算计用户钱包的“连环套”。
如果你的手机正好没电了,又正好去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。恭喜你,你中了他们的第一个套路。
充电慢。
使用共享充电宝,用户关注的是充电速度。但共享充电宝是按照时间收费的。所以,如果充电效率设定稍微调低那么一点点,商家的收益就会大增。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。
等你充完电,要还回去的时候,你就会遇到第二个套路。
还不上。
在北京工作的小刘吐槽说,有次她约朋友吃饭,在店里借了个充电宝用。归还的时候柜机已没有空位,只能按小程序里导航在附近找网点归还,结果辗转6家店都没有找到。在这期间,共享充电宝一直在计费。一个小时后,在附近找到第7 个网点时,才终于把充电宝还回去,一番折腾逛街的心情都没了。
有这种糟心经历的用户不在少数。在西安读大学的谢思扬也“糟过心”。春节期间在老家用了一次充电宝,归还后过了几天却提示被扣99元。好不容易找到人工客服,对方却让他联系归还地点的商家,确认下有没有归还。但问题是,这哥们已经返校,在和客服纠缠数日没有结果后,最后只能“当那 99 块钱喂狗”了。
某充电宝品牌拓展经理告诉毛豆实验室,表面上看是,充电宝柜机没有空位,实际上,当你借走充电宝后,往往会立即补满,这样,当有人来归还的时候就无法及时还上。这时,用户就得按照指示去附近寻找有空位的柜机去归还。
在归还过程中,计费是一直继续的。如果运气好可能会还上,运气不好,充电宝估计就会砸在自己手里。
那位拓展经理透露,找不到归还点其实是普遍采用的一种运营策略,拉长了用户使用时长,增加了充电费。为了让用户不至于在店家当场翻脸,他们还虚设归还点,给用户以“归还的希望”。这位拓展经理说,如果有商家不同意店内摆放柜机,他们就会每月支付几百块让商家同意在APP里增设门店为归还点。
然后,用户在归还过程中会一点点地磨掉耐心,一步步掉入下一个套路里。
当你没有时间、没有耐心继续寻找归还点时,如果自认倒霉,就当买了个充电宝时,那么恭喜你,你中了第三个套路。买断充电宝。
有从业者透露,通常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周期在 2 年左右,耗损率极低,相当一部分共享充电宝在多次租赁后,最终会被消费者以 99 元“买断”。
买断?意思是,用户归还无望,或者超时后被当遗失处理,然后扣用户钱抵销。
根据怪兽充电财报,2020 年,其充电宝销售收入占 2020 年总收入的 2.89%,按单个充电宝售价 99 元来换算,这一年,怪兽充电宝的销售量就达到了 820 万个。
而市面上的充电宝价格目前已经下探到了46块一个。
在用户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每一个环节,都被算计得严严实实,相比充电费用涨价,这些套路才真正是防不胜防。
正因为成本低,利润大。现在在许多三四线城市,正野蛮生长着诸多小规模充电宝品牌,也正在使用这种套路从中划走暴利。
竞争已然无序,乱象横生。共享充电宝们涨价收割、吃相难看是事实,但让人像“吃翔”一样恶心的还是他们的连环套。
算计用户,格局小了,路也就窄了。这种“杀鸡取卵”式运营策略还能支撑他们走多远?
大型站长资讯类网站! https://www.0580zz.com